青岛能源所研究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走进崂山南宅小学开展科普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1120日,青岛能源所研究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党员科普志愿队走进崂山区南宅小学,与崂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开展“文明实践·助学育人”——“太空之光·无线赋能”太阳能卫星科学小实验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一堂“沉浸式”航天+新能源科普课,让“高冷”的卫星技术飞入小学课堂,在稚嫩的心田播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星”光洒落课堂间——把知识写进童心里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北斗、嫦娥、天问……它们都在用‘中国芯’的太阳电池板‘吃饭’!”。研究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书记张万圣以《小卫星的大秘密》为题,用动画拆解卫星“五脏六腑”,从太阳电池阵—储能电池的能量链,到卫星运行原理,再到我国科学家突破“卡脖子”技术,30分钟的微课堂把航天强国、科技自立自强等宏大命题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科学”。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卫星不是‘一口气’飞上天,而是靠一块块太阳电池片把光变成电,再让电变成各种‘超能力’!”。

党旗红引领科技蓝——“大手拉小手”共绘育人同心圆

张万圣介绍,研究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党员为硕博研究生,百分之八十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研究,让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转化为青少年科普资源,是青年科技学者践行“强国一代”使命的应有之义。党支部把此次科普作为“山海育人科普”常态化项目,提前组织党员志愿者备课,联系崂山区文明实践中心,并协助准备“人造卫星模型”教具,实现“抬头看航天、低头能动手”。

在随后的制作环节,孩子们人手一个模型,在党员“小老师”指导下完成卫星模型拼装:固定太阳能板、连接导线、安装电机。当模型举过头顶、迎着阳光卫星“呼呼”转动起来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是我第一次用螺丝刀,也是第一次明不是游戏里的道具,而是可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一位同学兴奋地说。

青年科研学子既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也要俯身浇灌祖国未来的科学之花。研究生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将持续打造“科普轻骑兵”,把更多“国之重器”转化为“育人利器”,让科普成为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人才根基。(文/图 张万圣)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