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一届科普作品创意大赛的通知
一. 活动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办发〔2006〕7号)和《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建议》(科发传播字〔2015〕38号)文件精神,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中关于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实施方案,更好地服务研究所“科技展馆”的建设工作,实践“互联网+”与科普工作的融合,动员和激励所内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参与科普创作;扩大研究所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树立研究所特色科普品牌,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研究所举办“第一届科普作品创意大赛”。
二. 大赛时间
2015年7月至2015年8月27日。
三. 赛事信息
名称:第一届科普作品创意大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主题:绿色、低碳、环保、节能
方向:生物、化学化工、能源、材料
类别:分为“科普创意作品”与“科普互动实验”两大系列
要求:每个科研团队每个系列至少提供一件参赛作品
评审:分为初审和会评。会评由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科普、教育、媒体专家组成
参赛范围:全所员工和研究生,也可在所内自由组队参加比赛
说明:所申报作品版权归属作者本人所有,研究所可在科技展馆建设、科普工作等公益宣传中无偿使用。作品如需进一步修改,选手应按研究所建议改进至作品可以使用。
1. 科普创意作品系列
以研究所“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理念为基础,以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及公众和中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目标,解疑释惑,鼓励参赛选手通过发现身边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提出科普创新作品,使之能有效的辅助、指导学习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激发公众及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鼓励参赛选手将“创客”精神作为核心理念,实践“互联网+”与科普工作的融合,集科学、创意、趣味、知识于一体,自行设计、制作出科普创意作品。
作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科普手册/墙报、科普文章/故事、科学课程/讲座报告(PPT)、科普图片/摄影、漫画/动画/微视频/视频、公益广告、科普书籍(可只提供书籍介绍和目录)、科普展品、展示模型或装置(可只提供设计原理图)、其他类型科普作品。
参赛作品须有原创性,切勿照搬照抄,作品未以任何形式发表。参赛选手需签署《作品的真实性及原创性声明》(附件2)。
作品评审要求:
1)问题来源(通过现象阐述科学问题)
2)科学解释/解决方案(含原理及设计)
3)作品展示或模型演示
4)作品前景展望
2. 科普互动实验系列
以全球科技趋势和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为导向,鼓励参赛选手学以致用,自行设计、制作出参赛作品,激发参赛选手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公众对科技创新过程的了解和实践能力。
鼓励参赛选手将“创客”精神作为核心理念,集科学、创意、知识、实践于一体,自行设计、制作出参与者可实践可参与的科普互动实验。
作品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展示该互动实验的视频/微视频、游戏、知识问答、装置或模型、玩具/教具、或其他科学探究活动等。
作品评审要求:
1) 问题来源(通过现象阐述科学问题)
2) 科学解释/解决方案(含原理及设计)
3) 互动实验展示或模型演示
4) 实验前景展望
四. 提交要求
有效的参赛作品应包含:作品电子版或实物、《科普作品申报表》电子版(附件1)、《作品的真实性及原创性声明》(附件2,仅“科普创意作品系列”需签署)打印签字版、以及《作品信息表》excel电子版。
按照“创意作品/互动实验-团队-作者”命名要求,将参赛作品打包发送至邮箱:std@qibebt.ac.cn 。纸质版送至行政楼313办公室。
五. 专家评审
1. 评审标准:
? 科学性:作品设计注重将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和身边问题与科学相结合,符合科学依据
? 创新性:整体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独创性
? 现场表现:表现过程生动流畅、富有特色、具有感染力或吸引力,表现形式多样、表达内容易被公众或中小学生所接受
? 作品完整度:作品能够演示设计方案中的科学原理及主要功能
2. 评审团组成:
评审组长:主管所领导
学科专家:占40%分值,学委会成员,6人
科普专家:占20%分值,2人
教育专家:占20%分值,2人
媒体专家:占20%分值,2人
六. 奖项设置
“科普创意作品”及“科普互动实验”每个系列各设置冠、亚、季军。均可获得获奖证书及奖励。
冠军:各1名,参赛选手/团组可获得奖金5000元
亚军:各2名,参赛选手/团组可获得奖金3000元
季军:各3名,参赛选手/团组可获得奖金1000元
综合大奖:在两个系列均进入前六名的参赛选手/团组可获得额外5000元奖励。
优秀奖:每个系列未获得前六名的队伍均可获得获奖证书及纪念品。
优秀指导奖:获得冠军的参赛选手/团组指导老师可获得奖励3000元。
七. 联系方式:
科技发展部 人力资源部
电话: 0532-80662771 0532-80662787
联系人: 杨绪彤 苏繁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