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花磊研究员在“名师讲坛”暨微生物组/单细胞探测前沿讲座分享高通量质谱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进展

4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质谱与快速检测研究中心主任花磊研究员受邀参加青岛能源所主办的“名师讲坛”暨微生物组/单细胞探测前沿讲座,并作了题为《高通量直接进样质谱仪器研制及应用》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单细胞中心徐健研究员主持。

质谱技术作为科学研究中一项极具价值的分析手段,被誉为高精度的特殊“天平”,是直接测量物质分子量、原子量的唯一手段。它在科学前沿探索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是推动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报告中,花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团队在高性能质谱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团队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一是如何实现样品分子的高覆盖、高效电离;二是如何实现离子的高效传输;三是如何实现离子的高效分离和检测。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了基于真空紫外灯的复合光电离源、多级透镜级联的离子传输系统、高分辨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以及高分辨-高灵敏离子迁移谱分析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

花磊特别指出,基于软电离源的直接进样质谱(DIMS)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技术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能够保留化合物的完整结构,结合高分辨质量分析器,可实现快速、高效且灵敏的化合物分析。光电离质谱(PI-MS)在痕量小分子化合物的高通量分析中表现出色,已广泛应用于小分子代谢物检测、污染物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等多个重要领域,为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花磊还详细分享了这些创新技术在多个应用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工业过程领域,主要应用于稳态产物的原位/在线质谱监测,以及活性中间体和离子的实时测量,为工业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环境及安全领域,涵盖了大气污染物的定点及走航监测、炸药/毒品/危化品现场检测等多个方面,为环境监测和安全保障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同时,他还介绍了相关技术在非标记质谱流式分析技术开发和单细胞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积极提问,与花磊就质谱技术的应用前景、仪器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次报告不仅展示了花磊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质谱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推动我国质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激发了在场科研人员对质谱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浓厚兴趣。(文/刘阳 图/王静)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