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急救技能,守护生命安全——青岛能源所举办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全所职工应急救护能力,筑牢科研生命安全防线,青岛能源所近期在新源路和王哥庄两个园区新增了三台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急救设备。目前,每个园区各有两台AED投入使用。924日,工会联合红十字会分别在两个园区成功举办了心肺复苏(CPR+AED)技能培训活动。来自各科研团队、职能部门近百名职工和研究生参与培训,经考核,超过96.5%的学员顺利获得由红十字会统一颁发具备全国通用性的《心肺复苏(CPR+AED)培训证书》,基本实现了“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的培训目标。

培训伊始,红十字会认证专业急救培训主任护师周红丽老师首先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向学员们强调,心源性猝死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直接决定患者生存率。由于多数学员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停留在“知晓概念”层面,缺乏实操能力,她用生动的讲解阐述了心脏骤停的危害与黄金救援时间的重要性,让在场学员深刻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必要性。

在理论教学环节,周红丽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CPR)的基础理论与操作流程,包括胸外按压的正确位置、深度和频率,开放气道的正确方法,以及人工呼吸的操作要点。同时,她针对AED的工作原理、适用场景、使用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细致说明,帮助学员们快速建立起急救知识框架。

为保证培训效果,实操演练环节采用“分小组教学”模式。每个小组均配备专业模拟人教具与AED模拟设备,周红丽及助教分别针对学员们的操作动作进行纠正指导。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依次上前实操,包括胸外按压的力度控制、人工呼吸的配合节奏以及AED设备的电极片粘贴与除颤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反复练习,直至动作规范、流程连贯。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大家主动提问、相互交流,不断改进操作细节,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

作为科研人员高度密集的研究机构,研究所始终将人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急救技能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安全素养,也是守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保障。下一步,研究所工会将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复训,推动急救知识从“学会”向“会用”“常用”转变,为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此次CPR+AED技能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填补了研究所人员急救技能的短板,更营造了“关爱生命、主动急救”的良好氛围。参与培训的学员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技能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关键时刻敢于“出手”、善于“出手”,用专业技能为科研生命保驾护航。(文/图  陶云莹)


附件下载: